近期,许多地方出现了松树叶子发黄、发红的症状,继而落叶,直至全株死亡,其中松树赤枯病是最普遍的一种。
【分布为害】 松赤枯病是松树幼林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主要为害马尾松、油松、黑松、华山松、落叶松、湿地松等,凡松林分布地区,只要遇到多雨高湿的天气,就容易发生该病。
【症 状】松赤枯病主要为害幼林新叶,少数老叶也有受害,受害叶初为褐色或淡黄色段斑,也有少数呈浅绿到浅灰绿色,后变淡棕红色或棕褐色,最后呈灰白色或暗灰色,稍缢缩凹陷或不凹陷的病斑,边缘褐色。病斑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常有一暗红色的环圈,病斑全侵染针叶尖部,病斑上部往往枯死脱落,像烟头一样,这是识别此病的重要特征。病部散生圆形或广圆形由白膜包裹的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新病叶室温下保湿1-3天后,出现黑褐色丝状或卷发状分生孢子角根据病斑上、下部叶组织是否枯死,有叶尖枯死型、叶基枯死型、段斑枯死型和全针枯死型四种症状。病斑可出现在针叶上下不同位置,病斑以上部分往往枯死脱落,以叶尖枯死为主。
【病 原】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多毛孢属的枯斑盘多毛孢。
【发病规律】松赤枯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形态在树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翌年,越冬孢子萌发率高且萌发率快,在湿度合适时2小时即可萌发。越冬孢子在月平均温度16℃以上开始发生侵染,在月平均温度11℃病害基本停止。该病一般于5月份开始发生,当时月平均温度为19.5-19.9℃。6-9月为大发生期,7月出现发病高峰期,气温是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而多雨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以分生孢子进行侵染由自然孔和伤口处侵入针叶,潜育期因环境条件而异,短则7天,新叶感染后7天左右,产生新的子实体,遇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盘,以此进行再次和多次侵染。
【防 治】
1. 加强栽培管理措施。适地适树,合理造林,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林木抗病能力。
2. 及时清除病残体将其及时烧毁或深埋。
3. 药剂防治。6月上旬施放一次百菌清烟剂,加硫磺按7:3的比例均匀混合,每亩1.5-2KG;
施用50%多菌灵粉剂可湿性粉剂等;每隔20天喷一次,可有效防止此病发生。此外,发病前喷施50%多菌灵(或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以抑制病菌孢子萌发。杨凌绿保 |